【国名】 巴勒斯坦国(the State of Palestine)。
【面积】 根据1947年11月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阿拉伯国,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但由于当时阿拉伯国家反对该决议,阿拉伯国未能在决议规定的地区建立。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占领了181号决议规定的大部分阿拉伯国领土,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该决议规定的全部阿国领土。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宣告成立巴勒斯坦国,但未确定其疆界。自马德里和会至今,巴方通过与以色列和谈,陆续收回了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人口】 1125万人(2010年6月),其中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人口为405万,其余为在外的难民和侨民。通用阿拉伯语,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首都】 耶路撒冷(Jerusalem),1947年11月联大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以色列通过1948年和1967年两次战争先后占领整个耶路撒冷地区,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首都。目前巴民族权力机构设在拉马拉。
【国家元首】 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2005年1月9日当选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2008年11月2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央委员会选举阿巴斯为巴勒斯坦国总统。
【重要节日】 宣布建国日:11月15日
【地理与气候】 位于亚洲西部,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约旦河西岸东邻约旦,面积为5884平方公里,加沙地带西濒地中海,面积365平方公里。巴勒斯坦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热月份为7-8月,气温最高达38℃左右。冬季微冷湿润多雨,平均气温为4-11℃,最冷月份为1月。雨季为12月至次年3月。
【简史】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1020年至923年,犹太人在此建立了希伯来王国。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后,多次镇压犹太人并将大部分幸存者赶出巴勒斯坦,流落世界各地。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16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将其分为两部分:约旦河以东称外约旦,即现今的约旦哈希姆王国;约旦河以西,称巴勒斯坦(即现在所称的巴勒斯坦),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约旦河西岸。
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该决议,并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和拒绝该决议,于以建国次日即5月15日向以宣战,结果战败,以占领了181号决议规定的阿国地区大部分土地;另外,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土地;加沙地带的258平方公里则为埃及占领。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即整个巴勒斯坦。许多巴人被迫流落到周围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地,沦为难民。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接受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1994年5月,根据巴以达成的协议,巴方在加沙、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来,根据巴以签署的各项协议,巴自治区逐渐扩大,目前巴方控制着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政治】 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阿拉法特当选为主席。2004年11月,阿拉法特病逝。阿巴斯接任巴解执委会主席。2005年1月9日,阿巴斯当选新一任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2006年1月,巴举行第二届立法委员会选举,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获胜。阿巴斯任命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为总理,组成了以哈马斯为主的新政府。
2007年3月17日,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等组成民族联合政府,哈尼亚继续担任总理。6月,哈马斯和法塔赫爆发严重冲突,哈马斯实际控制了加沙。阿巴斯宣布解散民族联合政府、实施紧急状态、成立紧急政府。7月14日,阿巴斯任命紧急政府成员组成过渡政府,法耶兹为总理。
2009年2月开始,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别在埃及开罗举行和解对话会议,但一直未能取得实质进展。由于遭到以哈马斯为首的“巴勒斯坦力量联盟”的抵制,原定于2010年1月举行的巴立法委员会和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选举被数度推迟。
2011年5月,经埃及斡旋,以法塔赫和哈马斯为首的巴13个政治派别在开罗签署内部和解协议,将组建联合政府,在一年内举行相关选举,并整合安全力量。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简称巴解(PLO)。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成立。1974年10月在第7次阿拉伯首脑会议上被确认为巴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同年11月,被邀请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合国会议。1976年8月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正式成员,同年9月,被接纳为阿拉伯联盟正式成员。巴解曾以黎巴嫩、约旦为基地在被占领土开展武装斗争。
【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Palestine National Council)】:巴全委会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巴境内、外的全体巴勒斯坦人。有委员669人,分别为巴勒斯坦各抵抗组织及其他群众组织代表,现任主席萨利姆·扎农(Saleem Al-Zanoon)。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PLO)】:巴解组织的常设领导机构。本届执行委员会是于1996年4月经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选举产生。1969年以来,执行委员会主席一直由阿拉法特担任。2004年11月阿拉法特去世后,阿巴斯继任主席。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央委员会(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PLO)】:巴解中央委员会是巴全委会与巴执委会之间的一个监督机构,负责监督执委会执行巴全委会的决议和巴解的方针政策。由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共有100多名成员,在全委会闭会期间,由中央委员会指导巴解工作。1970年起,阿拉法特一直担任中委会主席。2004年11月阿拉法特去世后,阿巴斯继任主席。
【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The Palestinian Legislative Council)】:巴立法委员会是根据奥斯陆协议于1996年1月20日选举产生的。立法委员会下设法律、耶路撒冷、预算与财政事务、经济、自然资源、领土与定居、难民、内政与安全、教育、政治、监督11个委员会,每年举行两次年会。按规定,每届立法委员会任期4年。但由于2000年起巴以冲突不断,改选一直未能进行。2006年1月,巴举行第二届立法委员会选举。哈马斯获74席,成为立法会第一大党派。现任主席为阿齐兹·杜维克(Aziz Duwaik,哈马斯)。
【政府】 即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lestine National Authority)。1994年5月根据巴解组织决议成立,是一个阶段性、过渡性的权力机构。2007年6月哈马斯和法塔赫爆发冲突后,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任命前财政部长萨拉姆·法耶兹(Salam Fayyad)组建过渡政府。2009年5月19日,法耶兹再次组阁。2011年2月,法耶兹率政府总辞。巴内部签署和解协议后,法塔赫和哈马斯就组建新的民族联合政府进行协商,目前尚未达成一致。
【行政区划】 巴勒斯坦分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两部分。根据巴计划与国际合作部1997年10月绘制的地图,约旦河西岸分为8个省,加沙地带分为5个省。
【司法机构】 巴勒斯坦司法机构主体是各级法院,目前在巴境内设有最高法院一个,调解法院18个,初级法院8个,上诉法院1个,刑事法院1个,中央法院2个。
巴检察机构的主体是各级检察院。检察院的职责是决定和进行各种起诉,代表执行机关面对司法机关、监管司法纪律和监狱。巴设最高检察院1个,由总检察长、数名副检察长和检察官组成,下设5个检察分院和10个总起诉厅。巴现有专职及兼职律师1000多名。
【主要政治派别】
(1)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Palestinian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简称“法塔赫”(Fateh)。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由巴勒斯坦爱国青年逐步组建,1969年以后成为巴解的主流派,在巴解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其武装力量占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95%,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承认与支持。“法塔赫”的常设领导机构是中央委员会,下设革命委员会,均由“法塔赫”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法塔赫”有70万成员。阿拉法特去世后,卡杜米(Farouk al-Kaddoumi)继任中央委员会主席。2006年11月,法塔赫革委会推选阿巴斯为该派别最高领导人。2009年8月法塔赫举行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革命委员会,阿巴斯当选中央委员会主席。
(2)伊斯兰抵抗运动(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简称“哈马斯”(Hamas),由“伊斯兰”、“抵抗”和“运动”三个阿拉伯词语缩写组成。由亚辛教长于1987年创建,其前身为“伊斯兰联合会”。成员约2万人,在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等国设有分支。哈马斯宣称《古兰经》是宪法,强调“圣战”是实现其目标的唯一手段;强烈反对中东和平进程,主张消灭以色列,解放巴全部被占领土。近年来,哈马斯立场有所调整。目前实际控制加沙地带。其政治局主席哈立德·马沙勒(Khaled Mashal)长期流亡在外。
(3)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Popular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简称“人阵”(Popular Front)。1967年12月由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复仇青年和归国英雄等组织合并而成,是巴解中第二大组织。主要成员来自于工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政治观点偏左,反对巴以“奥斯陆协议”。该组织有数百人的武装力量。“人阵”领导机构为中央委员会,有165名中央委员。现任总书记为艾哈迈德·萨阿达特(Ahmed Sadat)。
(4)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Democratic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简称“民阵”(Democratic Front)。1969年从“人阵”中分裂出来,有6万成员。以现任总书记纳耶夫· 哈瓦特迈赫(Nayef Hawatmeh)为首的民阵为反对奥斯陆协议而退出了巴解执委会,并与人阵和哈马斯等十个组织组成了“巴勒斯坦力量联盟”,1997年初宣布退出该联盟。
(5)巴勒斯坦解放阵线(Palestine Liberation Front):简称“巴解阵”。1976年由“人阵(总部)”分出,1977年4月正式成立。1983年又分为两派。2003年,该党总书记穆罕默德·阿巴斯(Mohammed Abbas)在伊拉克战争中被美军俘虏。2004年初,阿死于美战俘营。现任总书记是瓦希尔·阿布·尤素福(Wasel Abu-Yousef)。
(6)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Palestinian Popular Struggle Front):简称“人斗阵”。1967年由“人阵”分裂出来,1971年参加巴解。总书记萨米尔·古希(Samer Ghoushi)。
(7)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指挥部)(Popular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General Command):简称“人阵(总部)”(Popular Front (General Command)。1968年初自“人阵”中分出,以大马士革为基地。总书记艾哈迈德·贾布里勒(Ahmed Jabriel)。
(8)巴勒斯坦民主联盟(Palestinian Democratic Union):简称“菲达”(Fida)。成立于1990年3月3日。总书记拉法特(Saleh Rafat)。
(9)解放巴勒斯坦阿拉伯阵线(Arab Liberation Front):简称“阿解阵”。1969年4月成立。现领导人为马哈茂德·伊斯梅尔(Mahmud Ismail)。
(10)伊斯兰圣战组织(Islamic Jihad):简称“杰哈德”(Jihad)。八十年代后期由穆斯林兄弟会中的激进派发展起来,其宗旨是通过圣战反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解放巴勒斯坦,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该组织曾组织过针对以色列的武装袭击,打击以色列的目标。总书记拉马丹·阿卜杜拉·沙拉赫(Ramadan Abdullah Shalah)。
(11)“阿拉法特旅”(Brigades of Shahid Yasser Arafat):1994年巴实现部分自治后,在1987年巴大起义中被以监禁的部分“法塔赫”成员获释并成立了“阿克萨烈士旅”。该组织现有成员仅数百人,主张武力袭以,拒绝服从“法塔赫”及巴民族权力机构领导。阿拉法特逝世后,更名为“阿拉法特旅”。
(12)巴勒斯坦人民解放战争先锋队(Vanguard for the Popular Liberation War):该组织及其武装部队通称“闪电”(Al-Saiqa)。1968年10月创建,受叙利亚复兴党“巴勒斯坦统一组织地区领导”的领导。“闪电”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总司令部,下设政治部、组织部、军事部等机构。总书记伊萨姆·卡迪(Issam al-Khadi),机关刊物为《先锋》周刊。
(13)巴勒斯坦妇女联合会(General Union of Palestinian Women, GUPW):1965年成立于耶路撒冷,1967年6月战争后移至约旦,1970年从约旦移至黎巴嫩,1982年移至突尼斯,1994年随巴民族权力机构返回巴自治区。巴妇联隶属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加沙地带有7个分支机构,在约旦河西岸有10个分支机构,在许多阿拉伯国家也有分支机构。主席为因提萨尔·瓦齐尔 (Intissar al-Wazir)。
【重要人物】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总统、民族权力机构主席。1935年生于巴勒斯坦北部萨法德,又名阿布·马成,曾获莫斯科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59年起协助巴勒斯坦已故领导人阿拉法特筹建巴解主流派“法塔赫”。90年代初,曾作为巴方首席谈判代表出席马德里中东和会,主持巴以奥斯陆谈判并代表巴方签署了“奥斯陆协议”。1995年当选巴解组织执委会总书记。2003年4月至9月出任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首任总理。2004年11月阿拉法特逝世后,继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2005年1月,当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2006年11月,法塔赫革委会推选阿巴斯为该派别最高领导人。2008年11月,巴解组织中央委员会选举阿巴斯为巴勒斯坦国总统。2009年8月当选法塔赫中央委员会主席。已婚,有三个子女。曾多次访华,其中2005年4月以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身份对华进行国事访问,2010年4月底至5月初以巴总统、民族权力机构主席身份对华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
萨拉姆·法耶兹(Salam Fayyad):巴勒斯坦看守政府总理。1951年出生于图尔凯勒姆省。曾获贝鲁特美国大学工程学学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会计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5年,在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工作。1995年至2001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巴勒斯坦(耶路撒冷)代表。2002年6月,任财政部长。2006年1月,当选巴第二届立法委员会委员。2007年3月,任民族联合政府财政部长。6月被授权组建紧急政府。7月被任命为过渡政府总理。2009年5月再次组阁。2011年2月率政府总辞。
经济 以农业为主,其他有建筑、加工、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由于巴以暴力冲突持续不断,巴经济遭受巨大损失,陷于困境。据巴方统计,2000年至2006年,巴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160亿美元。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加沙冲突造成1400多名巴勒斯坦人丧生,5500余人受伤,2万多所房屋损毁,约5万人无家可归,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40亿美元。
2010年主要经济数字(资料来源: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Country Report》等):
国内生产总值(GDP) 53.63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1997年价格为基准) 4.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408.8美元
通货膨胀率 3%
进出口总额 43.07亿美元
其中进口额 34.49亿美元
出口额 8.58亿美元
【工业】 巴工业水平很低,规模较小。目前,巴共有各种工业企业4000家。巴工业主要是加工业,如制革、塑料、橡胶、化工、食品、石材、大理石和人造石板、制药、造纸、印刷、建筑、纺织、制衣和家具等。
【农业】 巴四季分明,农产品丰富,农业是巴经济支柱。水果、蔬菜和橄榄(油)是外贸出口的重要部分,占出口产品的25%。可耕地面积为16.6万公顷。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20%左右。
【旅游】 巴气候宜人,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城市有:耶路撒冷、拉马拉、比拉、伯利恒、杰里科、纳布卢斯、希伯伦、加沙。2000年后,由于巴以形势趋紧,游客锐减。现有各类旅馆82家,客房4094间,床位8901个。
【交通运输】 公路:有各类公路5146.9公里。2000年以后,由于爆发巴以冲突,巴交通建设陷入停滞。2009年法耶兹出任总理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恢复并得到一定发展。
航空:巴于1996年组建民航机构,1998年10月加沙国际机场投入使用,并开通至埃及和约旦的航线。2000年巴以爆发冲突后,加沙机场跑道被以军摧毁。
【通讯】 目前,私营的巴勒斯坦通信公司(Paltel)垄断了加沙地带和西岸的固定电话服务,有固定电话线路32.2万条。巴境内唯一的移动通信公司——巴勒斯坦无线通讯公司,亦由巴勒斯坦通信公司控股。
【财政金融】 巴勒斯坦货币管理局(Palestine Monetary Authority,PMA)于1994年底成立。现任局长:杰哈德·沃兹尔(Jihad al-Wazir)。该机构作为日后巴中央银行,在确定金融政策、调控和监督各银行活动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目前在巴民族权力机构控制区的银行共有23家。巴勒斯坦银行10家,阿拉伯国家银行11家,国际银行2家。巴勒斯坦至今没有自己的货币,使用以色列货币新谢克尔(NIS)。
1美元≈3.65新谢克尔(2011年10月)
【国际社会对巴经济援助】 根据巴计划部公布的数据,1980年1月至2005年5月,国际社会共向巴提供60.5亿美元,实际支付44亿美元。其中美国是最大援助方,累计提供11.5亿美元,欧盟累计提供11.4亿美元。2006年哈马斯执政期间,美国宣布中断对巴勒斯坦政府的直接援助。2007年12月,巴黎援助巴勒斯坦国际会议共募得74亿美元用以支持巴勒斯坦2008-2010年经济改革与发展计划。2009年3月,在埃及召开的加沙重建捐助国会议上,70多个国家和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为巴经济发展和加沙重建作出52亿美元捐助承诺,其中美国9亿美元,沙特10亿美元,欧盟4.36亿欧元。
2007年法耶兹出任总理后,提出加强巴实际能力建设,以为“独立建国”做准备。国际社会保持并适度加大对巴援助力度,2008年、2009年分别向巴提供18亿美元和14亿美元资金支持。
军事 根据奥斯陆协议,巴自治政府可建立警察部队以保证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人的公共秩序和内部安全。目前警察部队约有6万人。
文化教育
【教育】 受巴以冲突影响,巴教育状况总体落后,巴目前文盲率为9.1%。教育体制是: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大学4-5年。2007至2008学年巴共有初等教育学校2429所,在校学生约109.7万人,教师约4.35万人。巴共有8所正规大学,2006至2007年度大学在校学生共有16.9万人,各大学共有教员近4千人。
【新闻出版】
巴内地有报刊13种,杂志33种,大部分是月刊和季刊。《耶路撒冷报》(Al-Quds)发行量5万,《日子报》(Al-Ayyam)发行量2万份,《新生活报》(Al-Hayat Al-Jadida)发行量15000份。
巴勒斯坦通讯社(Palestine News Agency),简称“Wafa”,由巴解组织于1971年在贝鲁特创建。
巴有11座广播电台,“巴勒斯坦之声”是官方广播电台,创办于1964年,其余10家为商业广播电台。
“巴勒斯坦电视台”,创办于1995年9月,是巴官方唯一的电视台,目前只有两个频道,其一是卫星频道,每天播放12小时。
对外关系
巴解组织成立后,得到阿拉伯国家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支持。1974年10月在拉巴特举行的第七届阿盟首脑会议决议承认巴解为巴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同年11月巴解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大会议和工作。1976年8月第五届不结盟国家会议接纳巴解为正式成员,同年9月阿盟接纳其为正式成员。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现已得到137个国家的正式承认。巴解组织原在90多个国家派驻办事处,现多已改为巴勒斯坦国大使馆。1988年12月15日,巴勒斯坦正式成为联合国观察员。近年来,巴勒斯坦积极谋求“事实建国”。2011年6月,巴解执委会秘书长拉布正式宣布将寻求今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接纳巴为会员国,并承认以1967年战争前边界线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同美国的关系】美国曾长期拒不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88年12月,在巴解宣布接受安理会242和338号决议并公开谴责恐怖主义之后,美、巴开始对话。1993年9月,巴以签署华盛顿宣言,美随后宣布承认巴解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1994年6 月24日,美将巴驻美办事处升格为官方使团,并利用美驻耶路撒冷总领馆与巴进行联系。布什当选总统后拒绝与阿拉法特接触。2002年12月,美主导中东问题“四方机制”拟定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并积极推动实施。2005年阿巴斯执政后,美巴关系改善。
2006年哈马斯胜选并组阁后,美反应强烈,重申哈马斯是“恐怖组织”,表示不会与巴政府进行接触,要求国际社会孤立哈马斯,直至其改变立场、接受“三项条件”(承认以色列、放弃暴力、遵守巴以双方已达成的协议),并停止了对巴直接援助。2007年6月阿巴斯解散联合政府后,美解除对约旦河西岸经济封锁,推动巴以对话,并于11月26日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即安纳波利斯会议),提出巴以“两个国家”和平共处的设想。2008年1月,布什首次以总统身份访巴,宣布启动安纳波利斯会议确定的三方委员会机制,由美方监督巴以履行“路线图”计划情况。美国务卿赖斯多次访问巴以,推动和谈。12月,在美等各方推动下,安理会通过1850号决议。加沙冲突爆发后,美坚持以军事行动属于“自卫”,对安理会1860号决议投弃权票。2009年,美新一届政府表示支持巴以和谈和“两国方案”,美中东特使米切尔、国务卿克林顿等先后访巴。5月,阿巴斯访美。9月,美总统奥巴马促成美、巴、以三方首脑于联大期间在纽约会晤。2010年,美副总统拜登、中东特使米切尔等频繁访巴,最终促成巴于5月接受在美主持下与以恢复间接和谈,并于9月与以重启直接谈判。后因以色列方面拒绝延长犹太人定居点建设冻结令,谈判中止。
2011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中东政策演讲中提出巴以两国边界应以1967年边界线为基础,通过双方认可的土地置换划定。巴方对此表示欢迎。但美方坚决反对巴方将独立建国问题诉诸联合国的做法。9月,奥巴马总统在出席第66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期间会见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明确表示将在巴“入联”问题上动用否决权。
【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与埃及的关系:埃及是最早支持巴解组织的阿拉伯国家之一,曾是巴解组织开展政治活动的主要基地。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后,巴解中断同埃的关系。1987年11月,埃宣布重新开放巴解组织驻开罗办事处。海湾战争后,由于双方立场不同,关系冷淡。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推进,双方关系实现正常化。2004年,埃提出巴以止暴复谈倡议,愿意为巴培训安全人员,受到巴方欢迎。阿拉法特主席去世后,埃在开罗为其举行隆重葬礼。阿巴斯当选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以来,多次访埃。2006年哈马斯执政后,埃及呼吁哈马斯承认巴以间达成的协议。2007年,埃及在巴以停火、换俘以及巴内部矛盾等问题上积极斡旋。2009年1月,以色列与哈马斯在埃及调解下实现停火,并通过埃及就长期停火、换俘等问题谈判。2009年2月以来,巴各派在埃及斡旋下召开民族和解对话会议,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2011年,经埃及斡旋,巴各派于5月初在开罗签署内部和解协议,结束长达近4年的分裂状态。10月,埃方促成哈马斯同以色列成功换俘。
与叙利亚的关系:叙曾是巴游击队的重要基地和后方。巴一些组织的总部均设在大马士革。哈马斯领导人马沙勒也在叙定居。1983年以后,因对解决中东问题的政治主张存在分歧,双方关系恶化。1988年以来,巴叙关系有所缓和。1999年,在叙的鼓励与支持下,在叙境内的巴反对派组织开始与巴民族权力机构进行对话。2004年12月,阿巴斯继任巴解执委会主席后访叙。2006年哈马斯执政后,叙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自主选择的政府,反对对巴封锁,鼓励巴各政治派别通过对话解决分歧。2007年11月,叙代表出席安纳波利斯中东和会。2008年7月和10月,阿巴斯访叙。
与约旦的关系:巴、约之间在历史、地理、血缘等方面有着特殊关系。约旦是阿拉伯世界唯一给予巴勒斯坦人国籍的国家,现巴人占约旦总人口的60%。约曾是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1970年,约巴关系恶化,巴武装被迫全部从约撤出。1985年2月,巴约达成谋求公正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联合行动协议,其中包括建立巴约联邦。中东和平进程开始后,巴约曾组成联合代表团出席中东和会。2003年6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主持了由美、以、巴三方首脑参加的亚喀巴峰会,宣布正式启动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2004年,约积极推动实施“路线图”计划,多次重申反对难民就地安置的设想。阿巴斯当选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以来,多次访约。阿巴斯解散联合政府后,约旦强调巴应维护内部团结、重建秩序。阿卜杜拉二世国王多次呼吁国际社会推动和平进程,支持巴以和谈,敦促美在中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与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沙特、科威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曾是巴解的主要财政援助国。1990年,沙特等海湾国家对巴解在海湾战争中的立场不满,同巴解关系恶化。原在海湾国家的50万巴勒斯坦人大部分离去。1991年3 月31日,海湾合作委员会宣布中断对巴解的财政援助。但在巴解决定出席马德里中东和会后,沙特等海湾国家与巴解关系开始缓和,官方往来逐渐恢复,沙特还部分恢复了对巴援助。从1993年起,巴解同海湾国家关系不断改善。2002年4月25日,沙特王储阿卜杜拉访问美国期间向布什总统提出了解决中东问题的8点建议。2004年12月,巴解执委会主席阿巴斯访问沙特和科威特,对巴在海湾战争中的错误立场表示道歉。巴与海湾国家关系明显改善。2007年2月,在沙特斡旋下,哈马斯与法塔赫达成“麦加协议”。3月,在沙特等国推动下,第19次阿盟首脑会议重申“阿拉伯和平倡议”,并确定相关工作机制。阿巴斯多次访问沙特、阿联酋、巴林等国,海湾国家向巴方提供大量援助。
【同以色列的关系】巴、以于1993~1995年,先后签署《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加沙和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和《扩大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自治范围的协议》。1997年1月,巴以签署了关于以军在希伯伦重新部署的协议,规定以从希伯伦80%的地区撤出。1998年10月,巴以签署了以色列第二阶段从约旦河西岸撤军协议,即“怀伊协议”。1999年11月8日,巴以正式启动最终地位谈判。2000年7月,美、以、巴首脑戴维营峰会无果而终。
2000年9月,由于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阿克萨清真寺,引发长达4年多的以巴冲突。2003年6月,以巴宣布接受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局势逐渐好转。8月,以巴重陷“以暴易暴”,“路线图”搁浅。12月,沙龙提出单方面与巴实施脱离的“单边行动”计划。
2005年阿巴斯出任巴最高领导人后,巴以关系明显改善。2月,以、巴、埃、约领导人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峰会。9月,在埃及等方面的推动以及巴方的积极配合下,以完成从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撤离犹太人定居点和军队的“脱离计划”。11月,在美国斡旋下,巴以达成《加沙地区通行进出协议》。
2006年哈马斯执政后,以要求其接受“三项条件”,并对巴进行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2007年3月,巴民族联合政府成立,以维持对巴封锁。6月阿巴斯解散联合政府后,以恢复同阿巴斯对话,并成立谈判工作组。11月26日,巴、以参加美主持召开的安纳波利斯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在会上发表“共同谅解文件”,开始就最终地位问题进行谈判。2008年,巴以双方持续谈判,但未达成和平协议。12月,以方针对哈马斯等武装派别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巴以和谈中止。
2009年3月以新一届政府成立后,表示愿根据“路线图”计划同巴方谈判。但以方坚持扩建定居点的行动引起巴方的强烈不满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批评。巴方坚持将全面冻结定居点建设作为恢复巴以和谈的前提。11月,以宣布暂停在约旦河西岸(不包括东耶路撒冷)的定居点建设10个月。2010年5月,巴以在美国主持下开始进行间接谈判,9月初双方重启直接谈判。但由于9月26日以定居点建设冻结令期满后未予延长,巴方于10月8日宣布暂停与以和谈。目前,和谈仍未重启。
2011年3、4月,以军同巴勒斯坦武装在加沙地带频繁交火,耶路撒冷遭遇近年来首次路边炸弹袭击,以定居点居民遭射杀。以军时常进入巴勒斯坦控制区抓捕武装分子,并在东耶路撒冷等地强拆巴人房屋。5月15日和6月5日,纪念巴勒斯坦“灾难日”(即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日)和第三次中东战争44周年的巴民众与以军发生激烈冲突,多人死伤。10月11日,经埃及等方面斡旋,哈马斯同以色列就释放以被俘士兵沙利特达成协议。协议于18日执行,沙利特返回以色列,以释放了首批477名在押巴勒斯坦人,还将于未来两个月内释放550名巴勒斯坦囚犯。
【同欧盟国家的关系】巴解组织重视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在10多个欧盟国家派驻代表。欧盟国家认为巴未确定边界,且无政府,故在法律上未承认巴国。但不少国家一直与巴解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并不断向被占区巴人提供物质援助。海湾危机发生后,欧盟国家指责巴解在海湾危机中支持伊拉克。1991年2月6日,欧共体12国外长宣布冻结与巴解和阿拉法特的接触。海湾战争结束后,欧盟国家与巴解关系逐渐恢复。巴、以签署巴自治协议后,欧盟国家开始在巴自治区设代表处或通过驻耶路撒冷总领馆与巴自治政府进行联系,并向巴自治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2005年10月,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和欧盟部长理事会提出了支持巴勒斯坦的全面中期战略,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巴勒斯坦选举、司法制度和法制建设;支持巴民族权力机构改革;改善巴贸易和投资条件;重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基础设施等。
欧盟要求哈马斯接受“三项条件”。2007年6月阿巴斯解散联合政府后,欧盟表示支持阿巴斯。11月,法国承办援助巴勒斯坦国际会议。2008年,法国总统萨科齐、英国首相布朗、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以及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外长分别访巴。加沙冲突爆发后,欧盟部长代表团、萨科齐总统分别赴中东地区斡旋。2010年以来,阿巴斯多次访问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比利时、希腊等国,寻求欧盟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2011年以来,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先后宣布将巴驻其代表机构级别提升为外交使团。但欧盟内部在巴“入联”问题上立场不一。
2007年以来,欧盟已累计向巴提供22.25亿美元无偿援助。
【同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巴解组织与前苏联关系密切。阿拉法特曾多次访苏。苏联解体后,巴解重视与独联体国家发展关系,宣布承认前苏联15个共和国独立。2003年中东和平计划启动后,俄罗斯积极推动。俄主张同哈马斯接触,引导其向温和、务实方向转变。哈马斯领导人迈沙阿勒于2006年3月、2007年2月和2010年2月访俄。阿巴斯解散联合政府后,俄表示支持阿巴斯合法地位,同时呼吁巴各派通过对话解决分歧。2008年3月,俄外长拉夫罗夫访巴。2008年4月、12月,2010年1月,阿巴斯访俄。俄倡议在莫斯科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以全面推动中东和平进程。2011年2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巴期间,公开表示支持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5月巴各派实现和解后,俄邀请巴各派在莫斯科就落实和解协议进行磋商。